菌落總數非食品安全指標 致病菌污染物危害大,食品中含有細菌是否安全?近,三大快餐門店食用冰塊“菌落總數”超標事件,再次引發人們對食品安全的恐慌。什么是“菌落總數”?為何食品中會含有“菌落”?怎么看待該指標超標對人體健康的影響?
菌落總數非食品安全指標
事實上,任何食品的生產環境都不可能無菌,各種微生物都在想法設法滲透進去。因此,國家食品安全標準里對各種不同的食品中所含“菌落總數”都有*,比如在同一個《冷凍飲品衛生標準》,對冰激凌允許的菌落總數上限是每100毫升2.5萬個;對食用冰塊允許的菌落總數上限是每100毫升100個,兩者對菌落總數的標準差距甚大。再如在瓶桶裝飲用水國家標準里,對菌落總數的*值為每毫升≤20個,而在即食海蜇類食品國家標準里,對菌落總數的*值為≤1萬個。
“桶裝水與一些熟肉制品的菌落總數標準差別高達4000倍。”廣東省食文化研究會會長楊冠豐指出,在我國的食品衛生標準中,菌落總數是食品衛生的指示性指標,并非食品安全指標,其與健康并無密切關系。
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風險交流部副研究員、博士鐘凱稱,實際上,菌落總數在上通常是企業用來進行生產過程的規范控制,很少用來判定食物是否合格。“人類腸道里常年居住著1—2公斤細菌,數量高達100萬億,這些細菌存在于生活各處,嘴里、臉上、手上、空氣中,并不是所有細菌都能導致痢疾拉肚,導致腸道疾病的主要是沙門氏菌、金黃色葡萄球菌、大腸桿菌等。”
那么,菌落總數超標意味著什么呢?鐘凱表示,“它反映的是細菌污染水平和衛生質量的指示劑,超標說明這些快餐店存在衛生隱患,生產操作可能不夠規范,食品衛生狀況有待改進。”
食品專家董慶利表示,食品安全國家標準對不同食品有不同規定,近來國家標委會還通過了對食品中致病菌、污染物的*規定,這些才是對食品安全影響大的。
如何科學采樣送檢?
近年來,不少媒體、個人及相關企業、機構都積極參與到監督食品安全中,其中一個重要環節是買樣品去送檢。那么,如何科學取樣送檢,如何取得令人信服的檢測結果?
據專家介紹,在食品安全采樣和檢測中,樣品的采集、運輸和保存過程對于檢測結果的可靠性十分重要。
一位在食品監管機構一線工作20多年的專業人士、知乎圓桌用戶告訴記者,他們日常的抽查檢測過程有五個步驟,步是制定采樣方案:首先確定采樣對象,采樣的品種、數量、檢測項目。
第二步采樣準備。準備采樣器具:無菌袋、封口夾、保溫采樣箱、相關憑證、封條等;器具必須是符合要求的,無菌袋絕不能用可能被污染過的,采樣箱應保持清潔,并放置冰或者冰袋保溫。
第三步現場采樣:以冰塊為例,一般采制冰機里的樣品,是因為制冰機是冰塊整個生產環節的關鍵點,制冰機的冰塊有問題,則所有冰塊都有問題。取樣之后,應立即把無菌袋封口。
“我們一般會把里面的空氣擠些出來,一是減少空氣污染,二是空氣多,口袋脹著會占用采樣箱空間;采樣的工作人員會填寫采樣記錄和采樣憑證。”此外,為避免樣品采集過程中不必要的誤會,采樣時會要求企業現場負責人陪同,并共同在樣品封條上簽字確認,杜絕樣品調換。
第四步移送樣品:樣品采集后,應立即放入保溫的采樣箱,并盡快送檢,一般不超過3小時。后,在檢測結果出來之后,件事情是對照樣品所適用的國標,沒有國標的可以依據地方標準,來判定產品是否合格。對不合格產品的報告,首先應該重新回顧整個采樣過程,是否造成污染,特別要先排除自身抽采樣不規范造成超標的可能性,再確認檢測結果。
“媒體及個人自檢食品安全對于監督食品安全的確有一定促進作用,它讓老百姓對企業的產品有了更多的認識,也督促企業對產品進一步整改。”中國農業大學營養與食品安全碩士生阮光鋒認為,要批判一個事物,就應該用科學、靠譜的理由,如果要想用專業性很強的食品安全檢測來評價是否安全,與之對應的就應該有專業的實驗設計和操作流程,反之,用一套不嚴謹的實驗設計和漏洞百出的實驗操作方法,得到的數據和結果都是沒有說服力的。